華陽汽車
事實上,華陽集團之所以能夠實現凈利潤的同比上升,很大程度上還要得益于政府補助,而非主營業務的增長。
財報顯示,華陽集團旗下四大主要業務板塊的情況都不容樂觀,上半年營收均出現了下滑。
其中汽車電子業務作為華陽集團最大的業務板塊,從2017年開始就出現了業績下滑危機,旗下負責該板塊的子公司——華陽通用電子已經連續兩年虧損。
而另外還有兩大板塊業務也出現了連續大幅下滑或者連續虧損,例如負責LED照明業務的華陽光電已經連續三年虧損,而精密電子部件也連續三年劇烈下跌,面臨關閉的風險。
盡管華陽集團已經完成了從后裝向前裝滲透的轉型,但是未來仍然面臨著巨大的轉型升級壓力。
業績迅速滑落 過去三年來,華陽集團的業績出現了持續下滑,營業總收入由2017年的41.66億元下滑至33.83億元,同比下滑了18.8%;凈利潤則由2.8億元下滑至0.74億元,大幅下滑了73.57%。
華陽集團創立于1993年,已經是國內外領先的汽車電子產品及其零部件的系統供應商,于2017年在深交所正式上市。
資料顯示,華陽集團的主要業務板塊有汽車電子、精密壓鑄、精密電子部件及LED照明業務。其中,汽車電子板塊一直是華陽集團的最大業務板塊(營收占比始終超過50%),該業務板塊的主要子公司是華陽通用電子。
目前,華陽集團的汽車電子業務板塊已經從傳統領域擴展到智能網聯領域,產品包括智能座艙電子、智能駕駛、車聯三大類,新產品有車載智能網聯、域控制器、抬頭顯示(HUD)、360環視系統、自動泊車系統(APA)等等。
華陽集團表示,公司汽車電子板塊產品主要應用于汽車,而精密電子部件與精密壓鑄業務也有部分產品應用于汽車相關產業,因此公司的發展受汽車行業整體發展的影響較大。
2018年,中國汽車市場出現了20多年來首次負增長,華陽集團的汽車電子業務受到了嚴重影響,旗下主要負責該業務的子公司——華陽通用也開始出現了虧損。
財報顯示,2018年華陽通用電子營業收入是18.25億元,實現歸屬上市公司的凈利潤是虧損0.68億元;2019年雖然華陽通用電子的營業收入(20.85億元)實現了同比正增長,但凈利潤依然虧損了445.5萬元。
受此影響,2018年華陽集團實現凈利潤0.17億元,同比大降94.06%;實現扣非凈利潤為虧損0.19億元,同比大降107.41%。
而精密壓鑄業務主要由華陽精機負責,是華陽集團近三年唯一持續增長的子公司。現在,精密壓鑄業務已經成為華陽集團的第二大業務板塊,主要客戶包含大陸、采埃孚(含威伯科)、博格華納、海拉等國際大型汽車零部件企業。
精密電子部件及LED照明業務作為華陽集團的第三、第四大業務板塊,這幾年均出現了連續的劇烈下跌,其中負責LED照明業務的子公司華陽光電技術已經連續三年虧損,累計虧損達到2646.5萬元。
2020年,受疫情沖擊影響,全球汽車銷量持續下滑,華陽集團上述四大業務板塊的收入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滑,致使其營業收入也再次出現了下滑。
財報顯示,今年上半年,華陽集團的營業收入是12.12億元,同比下降25.38%;實現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是5181.78萬元,同比上升31.61%。
雖然在營業收入下滑的情況下,華陽集團的凈利潤實現了同比增長,但這背后卻主要得益于幾項非經常性損益項目收入,例如政府補助及投資收入等等,合計收入近3000萬。
如若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華陽集團的凈利潤應該并不好看。
今年上半年,華陽集團的汽車電子業務、精密壓鑄業務、精密電子部件及LED照明四大業務板塊的營收分別下降了32.21%、4.04%、23.06%和24.12%。
顯然,受行業整體萎靡影響,華陽集團的處境正在越來越艱難。 轉型壓力不容忽視 不可否認的是,最近幾年大多數汽車零部件都面臨著智能網聯轉型陣痛,但是與德賽西威等國內同行相比,華陽集團所面臨的壓力要更大一些。
現階段,中國汽車電子市場的競爭日趨激烈,華陽集團在汽車電子領域所面臨的競爭壓力巨大,不僅有來自一大批國際零部件巨頭的競爭壓力,還有來自本土廠商的直接競爭。
數據顯示,在2014年,華陽集團的汽車電子業務營收規模與德賽西威相近,但是后來便與德賽西威拉開了差距,且差距越來越大。
而根據高工智能汽車研究院數據顯示,2020年上半年,中國市場中控多媒體主機系統供應商排行榜中,華陽通用以5.07%的市場份額排在第十位,而排在前面的還有德賽西威(第一名,市場份額11.36%)、安波福、航盛、天寶、三菱等等。
作為傳統車機系統廠商,近幾年華陽集團一直圍繞汽車產業進行轉型升級,新增了智能網聯、流媒體后視鏡、360環視、HUD、大屏數字儀表、高清車載攝像頭等等新產品,已經擁有較為全面的汽車智能駕駛座艙產品線,且精密壓鑄產品中汽車關鍵零部件種類也日漸豐富。
從華陽集團的布局動作來看,華陽集團似乎有想法要押寶HUD市場,其預計AR-HUD產品將在2021年底陸續搭載量產車型面世。
一方面,由于HUD產品成本較高,加上不是必需品、性價比較低、不好用等原因,消費者并不愿意買單,同時國內自主品牌車企也并不看好傳統HUD,大多數車廠對于量產HUD還處于觀望狀態。
另一方面是,目前中國HUD市場主要被國際巨頭壟斷,由于HUD技術難度較大、研發周期長以及成本較高等原因,國內供應商很難進入車企的供應鏈體系。
《高工智能汽車研究院》數據顯示,2020上半年,國內自主及合資品牌車型HUD供應商排名前五的分別是電裝、日本精機、臺灣怡利、大陸集團和江蘇澤景,市場份額合計超過90%(華陽并沒有上榜)。
除此之外,隨著汽車電子化的不斷滲透,車載信息娛樂系統終端、中控屏等還將面臨著升級與集成,而以全液晶儀表、HUD、車載娛樂系統為代表的座艙電子還將帶來更加智能化和安全化的交互體驗。
然而,智能座艙的融合涉及云端、駕艙端、多智能設備、多場景的融合,對于傳統座艙集成商來說,還面臨著軟件復雜性劇增等挑戰。
如此,華陽集團在汽車電子市場仍然面臨著巨大的轉型升級壓力。
另外,在新業務體量還較小的情況下,華陽集團的精密電子業務、LED照明業務等傳統業務板塊已經出現了連續下滑。
財報顯示,精密電子業務主要收入來自生產視盤機機芯及制造視盤機的相關零部件,近年來該業務一直在萎縮,營業收入連續三年劇烈下跌,并且面臨關閉的風險。
顯然,傳統業務的不斷萎靡,以及新業務尚未實現大規模放量,短期內華陽集團的業績壓力仍然不容樂觀。
版權聲明:本站文章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