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一部加水汽車,汽車加水多久加一次
63年前
1956年7月13日
在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嶄新的總裝線上
被毛主席命名為“解放”牌的
第一輛汽車試制成功
首批12輛解放牌汽車緩緩駛下裝配線
這標志著第一汽車制造廠的
三年建廠目標如期達到
也結束了中國不能批量制造汽車的歷史
一槍一血
他們拼來了新中國的成立
一磚一瓦
他們見證了新中國的成長
他們就是新中國的第一批建設者之一
由華東野戰軍步兵99師
改編的建筑工程第五師
從1953年到1955年,他們卸甲從工,汽車加水多久加一次,放下軍刀拿瓦刀,建設起新中國第一座汽車廠——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重溫一汽建設歲月,這里跳動的是他們的“紅色基因”……
唱著軍歌奔赴長春
“好武器暫時我先放下你,等祖國需要我時我再拿起你……”1953年9月6日,建筑五師奉政務院建筑工程部之命,全建制分批奔赴長春參加第一汽車制造廠建設。
中國的第一輛汽車是在1931年5月31日生產的民生牌75型6缸水冷載貨汽車。民生廠根據國內道路狀況和實際情況,計劃制造兩種型號的載貨汽車,一為75型,載重量約為兩噸,適用于城鎮;一為100型,載重量約為3噸,適用于道路條。
時任五師13團團長也是后來一汽103工區主任楊制先,就是和自己的戰士們哼唱著這首軍歌抵達長春的。從上海到長春,他們在部隊的悶罐專列里熬了三天三夜。
▲建筑五師抵達長春
“那時候脫掉軍裝卸甲從工,戰士們心里還是很難過,有的年輕戰士才剛剛入伍,給大家做思想工作的時候我們就是哼唱這首歌。”楊制先回憶。
三天三夜的奔波,楊制先心里清楚,這是在上海江灣近一年學習后首次奔赴施工現場的實戰,等待他們的不是作戰圖紙而是施工圖紙,不是進攻防守而是抹灰建房,全新的挑戰、陌生的領域、艱苦的環境……
▲1953年7月15日,第一汽車制造廠舉行奠基典禮
“像消滅所有敵人一樣消滅所有困難!”面對未知的挑戰,這是戰士們共同的信念。他們要建設的652廠(一汽廠代號)是新中國第一座汽車廠,也是第一個五年計劃的重要工程。
毛主席親自簽發三年建成它的指示,并題寫了“第一汽車制造廠奠基紀念”的石碑。
不僅有軍人不怕困難的信念,更有軍人們會戰的速度。9月12日,五師14團投入鍛工車間挖土;15日,五師13團投入11棟三層樓房施工……從當年7月建筑五師首批人員抵達長春,到整個建筑五師近萬人抵達一汽工地,時隔不到2個月。
這是建筑五師開啟建筑事業的開端,他們編織的是新中國汽車工業的搖籃。
天安門競賽表
“三年建成一座汽車廠”的奇跡如何實現?靠的全是戰士們你追我趕不服輸的干勁兒。
▲建筑五師戰士在第一汽車制造廠地工綁扎鋼筋
“那會兒我才20出頭,有著使不完的勁,戰場上比軍功,在施工現場我們也有立功運動,大家都比誰干得多!記得我每天能完成近40立方的混凝土澆筑任務,超過當時給我的勞動定額28立方的40%!”13團103工區的砼工班長云光學回憶,來一汽前他曾是該團某通訊班班長。
鼓舞著云光學這些戰士們不斷超額完成任務的,是一張特殊的生產競賽表。“那會兒我們各工區開展立功運動,有一個叫‘天安門競賽表’的光榮榜!為啥叫這個名字,是因為誰立功了就能去天安門見毛主席!”
▲云光學曾立三等功
在部隊曾立下三等功的云光學在現場依然不服輸。砼工是當時最苦最累的工種,那會兒砼攪拌全靠人工,五人為一個攪拌臺,兩人上料,兩人攪拌,一個人加水當助工。拿著一根25毫米的鋼筋攪拌砼,像洗衣機一樣攪一天下來,手都起了大水泡。
“以前槍桿子是我們的命根子,現在這鐵棍子就是我們的命根子!”云光學和班組開玩笑說。當時運砼也靠肩挑人抬,云光學練就了一只手推獨輪的絕活,總是第一個將砼推至施工作業面。一個獨輪車砼裝滿需16次鐵鍬,為了超額完成每日定額,云光學更是精打細算。
▲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模范集體合影(后排左四 云光學)
云光學想去天安門看毛主席的夢,真的圓了!
1956年4月30日,“全國先進生產者大會”在剛剛落成的北京體育館舉行,毛主席出席了開幕式,以云光學為代表的一汽建設者被評為全國“第一個五年計劃模范集體”。靠著猛干加巧干的拼勁兒,他幸運地成為了去北京領獎的11人代表團成員之一,不僅見到了毛主席,也和天安門合了影!
會用槍就得會用機械
一汽作為一五時期前蘇聯援建的156項重點工程之一,前蘇聯派了5位專家到施工現場駐扎指導。
“那時候我們沒有經驗,蘇聯專家過來幫助我們建設。不過,我們也有讓專家豎大拇指的時候!”13團103工區的郇鳳森在部隊是通訊兵,到了一汽成為了電工、架子工。
▲郇鳳森一汽建設回憶手稿
據郇鳳森回憶,吊裝廠房柱子時前蘇聯支援的大型設備還沒有抵達,支撐起廠房的柱子重達幾十噸。沒有大型吊車怎辦?
來自上海的老師傅就用起了“土辦法”,用獨角拔桿(自制簡易的起重裝置),把幾十頓重的柱子一根根地吊起來了。前蘇聯專家看到了直夸,“中國人真了不起!”
1901年,中國第一輛進口汽車登陸上海。從此,中國有了汽車的概念。2001年,上海誕生了一份“行報”,從此,這座城市把“行”的革命當作了對新世紀的宣言。這兩件事雖風馬牛不相及,但都與車輪有關。1901年,對了解汽車。
企業回選擇電熱管需要考慮工作電壓,用途,執行質量標準等多方面因素,比如用途有大型熱風道,電鍋爐,凈化熱風道,烘房加熱器,電加熱器等;執行質量標準有國標,英標,歐標,美標,行標等;工作電壓有220V,380V,110V等。電熱管的價格大概在每個幾。
▲郇鳳森與建設勛章合影
披星戴月,忙的時候忙著超額完成任務,圖紙未到時就跟清華大學的畢業生學機械原理,跟蘇聯專家學實操技術……這成了建設者們工作、學習的真實寫照。“剛參軍的時候我們也不會拿槍,今天拿慣了槍的手也一定能掌握好操縱桿!”像郇鳳森一樣的戰士從未懷疑過自己做不到。
▲清華大學畢業生講授機械原理
與凍土的三次較量
1953年10月,長春下起了第一場雪。東北的冬天冷到零下20-30度,從南方過來的戰士第一次經歷這樣的寒冬。
“眉毛結了冰,手上生了凍瘡和裂口,寒風吹來,一股鉆心的疼。8人睡一個屋子,沒有爐子,也沒有熱水,只能用冷水洗腳,凍得整晚睡不著覺!”當時吊裝廠房起重班班長王速新,回憶起在長春度過的第一個冬天。
1954年的春,徹骨的寒、刀刮的風,直逼每個人的生理極限。黑土地看起來一片生機盎然,但潛藏在生機之下的凍土卻顯得格格不入。
▲人工破除凍土
時間上不允許他們等到凍土自然開化,五師14團的張廷銓和戰士們拿起手中的十字鎬、木橛子,用土辦法一下一下地往凍土上砸,每次都把手震得生疼。
“還沒挖多少土,雙手就被磨壞了,手都沒了下一步靠啥施工?那會兒很多同志產生了疑惑,希望有個更快更省力的辦法敲開凍土!”張廷銓回憶。
▲前蘇聯專家米爾扎克指導
▲張廷銓展示一汽建設紀念章及奠基照片
“凍土都能切,那能砸不?不就像砸凍冰塊一樣?用上了電鋸之后我們都想著破凍土的速度能更快!”103工區起重班的朱玉平回憶。經過戰士們的研究,切割后的凍土會有一個較高的垂直坡面,用起重機吊起重物往邊坡砸,效率會更高。
于是起重機班的戰士們在起重機上裝上大鐵球,一次次砸向那片頑固的凍土,仿佛他們拿起鋼槍,槍槍命中敵人的胸膛;一次次砸向這片肥沃的土地,仿佛從他們的手中砸出了一片工業化生產的模樣。
所以這是真的,中國第一汽車國六卡車加水。
“舊火車頭”推動新局面
隨著一汽廠大面積開工之后,原設計在施工過程中出現了重大修改,加上三年工期里,有兩個冬天、兩個雨季要去克服,最后形成了圖紙隨到隨開工、加班加點突擊趕工的局面。
1954年7月1日,103工區的木工車間首先建成,隨后又有3個車間及熱電站在三、四季度完成。
來不及品嘗喜訊的滋味,長春的冬天又來了。1954年長春的冬,滴水成冰的低溫,呼出的氣瞬間就把眉毛和胡子都凍住。
▲一汽建設紀念章
但是施工任務卻刻不容緩,因為每一位參加者都清楚,過了這個冬天他們就將迎來1955年,這是三年建成目標的最后一年了。而更讓人憂心忡忡的是這難熬的冬,人能抗,冰冷的混凝土不能抗啊。
冬季施工最關鍵的是混凝土的溫度控制,“要是整個大鍋爐,把這石子、沙子給熱一熱、炒一炒就好了。”本是私底下的一句玩笑話,傳來傳去竟成了解決問題的關鍵。
“當時我們用的一個加熱取暖方法,是用廢舊火車頭的蒸汽鍋爐送熱。這個辦法像加熱棒一樣,點燃了寒冬里大家的斗志!”五師14團吊裝連連長王天增回憶了冬季施工的土辦法。
▲五師戰士學習研究機械設備
隨著數臺舊火車頭和其它設備進場,把火車頭放置在原料中央,點燃鍋爐,連接好輸氣管道,將熱氣傳送到砂石料和水中,凍成了冰塊的原料熱了起來,施工現場一下子又充斥在一派繁忙的勞動場景之中。
除了火車頭加熱,當時的建設者還創造了用電熱法養護混凝土、蓄熱法澆灌大體積混凝土、土壤覆蓋保溫、凍結法砌磚等一系列冬季施工辦法,積累下寶貴的冬季施工經驗。
1955年底建設者們完成了一汽建設任務,三年建廠目標提前半年兌現。1956年7月13日,首批12輛解放牌汽車在一汽下線,這是中國汽車制造夢的起點,也是中建二局建筑事業的起點。
REC
“無條件的接受祖國建設的需要,勇敢的擔當起建設祖國的任務。”從一汽出發,在接下來的60多年里,這支創造了“三年建成一座汽車廠”奇跡的隊伍帶著他們卸甲從工時的承諾,與新中國一同成長:轉戰三線投身國防、馳援唐山抗震救災、走向市場建設深圳、轉型升級全面發力……
中國大陸第一座大型商用核電站、“兩天半一層樓”亞洲第一高地王大廈、世界最大的FAST射電望遠鏡、世界首條高寒地區高鐵——哈大高鐵……帶著那份初心與使命,從建設新中國第一座汽車廠出發,建設者們在日新月異的祖國留下了他們不斷超越的足跡,用汗水與智慧“筑”力祖國越來越強。
版權聲明:本站文章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