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L是哪里的車牌號碼,湘L是哪個省的車牌號碼
盡管距離兔年春節還有一段時間,但2023年的春運,似乎比以前來得更早了一些。身邊的外地朋友們不是在盤算什么時候回家,就是已經在開始收拾行李了。
四通八達的高鐵,已經成為春運的主力軍。去年春運期間,全國鐵路發送旅客量就達到了2.53億人次,占總出行人數的1/5。
在沒有高鐵的年代,慢火車是春運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京廣線上的常客判斷離開廣東與否的標志,往往是韶關樂昌市坪石鎮上一只翹首北望的“大金雞”——每當火車慢慢停靠在一座小站,只要透過窗外望見這只“大金雞”,便知道已經到了廣東最北端的邊緣,離家不遠了。
△韶關金雞嶺。/圖蟲創意
人們口中的“大金雞”,便是坪石鎮中心的金雞嶺。這是古時的“廣東八大景”,登頂向北望去,蜿蜒如練的武江從湖南流進廣東,湘粵兩地勝景盡收眼底。傳說,這只“大金雞”雞頭向著湖南,雞尾向著廣東,在湖南吃飽后肥沃了廣東,因此廣東得以如此富饒。
△廣東北大門——韶關。/圖蟲創意
韶關是廣東的“北大門”,而坪石鎮就是這座“北大門”之中的橋頭堡。它有超過1500年的建鎮史,自秦漢以來就是中原和嶺南商賈往來的通衢,也因此被譽為“嶺南第一鎮”。
粵北的粵北,湘南的湘南
稱坪石為“廣東北大門、嶺南第一鎮”,其實并不夸張——翻開廣東省地圖,坪石鎮正好地處五嶺以南,鎮中心位于廣東樂昌和湖南宜章兩座縣城之間,湘L是哪個省的車牌號碼,歷來是粵、湘、桂、贛邊境的繁華市場。,
△文化沉淀的坪石鎮。/圖蟲創意
直到今天,站在樂昌坪石的街頭,代表韶關的粵F車牌和代表郴州的湘L車牌在馬路上川流不息,客家話、郴州方言和粵語在這里夾雜交錯,酸菜魚、酸辣豬手、酸筍炒大腸等辣菜是這里的家常菜,給人一種似乎到了湖南的錯覺。
湘L是郴州的車牌代號,湘L代表車輛是在湖南(省份/自治區/直轄市)郴州上的牌照。區域范圍有桂陽、嘉禾、宜章、臨武、資興、汝城、安仁、永興、桂東、蘇仙、北湖區。車牌信息 郴州市位于湖南省東南部,南嶺山脈與羅霄山脈交錯。
畢竟坪石是一座因通衢而興的重鎮。秦漢年間的先人并沒有修筑大型隧道的能力,但這并不妨礙他們用智慧和汗水翻越崇山峻嶺。從宜章出發,直通嶺南的西京古道進入廣東后的第一站便是坪石,繼而一路向南,經乳源、曲江到達清遠的英德。在英德,順著浩浩湯湯的北江乘船南下,便可直達廣州,再從那里通向更廣闊的遠方。
△藍天白云下的韶關。/圖蟲創意
猶如古代的高速公路,西京古道不僅將嶺南和中原大地緊密地聯系在了一起,也將中原的物產、文化帶到了曾經的“南蠻夷地”,讓嶺南地區成為富庶繁盛之地。巧合的是,如今全國南北交通大動脈之一的京港澳高速公路,在坪石境內的走向幾乎與西京古道平行。
△西京古道。
坪石的名字,也因西京古道而聞名于世。
位于今天坪石鎮以北3公里的老坪石,曾是這座小鎮的中心。老街江畔矗立著一座回龍廟,相傳有一巨形的平石橫臥于廟前,經西京古道而來的湖南人常常挑米到這里賣,便以這塊石頭形態稱為墟名。“平石”不脛而走,也最終成為這座小鎮的名字。
△韶關坪石鎮三星坪碼頭。圖蟲創意
明清時期,廣東的鹽運業興盛發達。北上的鹽船運至江畔的三星坪碼頭,再由腳夫挑過南嶺入湘,“萬擔鹽籮上山崗”是當時最常見的場面。
坪石也因此成為富庶之地。川流不息的武江河畔上,一棟棟古樓鱗次櫛比,飯店旅館比比皆是,市集圩鎮人頭涌涌。具有地緣色彩的會館也在老街上林立,供來粵各縣商客留宿及議事,廣同會館、楚南會館、豫章會館更是當時的三大會館。
△廣同會館。圖蟲創意
湘L是湖南省郴州市的車牌號,行政級別是:地級市,行政代碼是:431000,郵編代碼是:423000,人口數量約為:約458.18萬人,人口密度為:237人/km,面積大小為:19317平方公里,簡介:莽山國家森林公園東江湖風景旅游區莽山國。
如今留存的廣同會館仍然矗立在武水河邊,和回龍廟遙相對望。其墻內的《重建廣同會館碑記》記載了當時坪石的繁盛:“五羊城之西北一千里曰平石,乃韶州府樂昌縣屬地……京舟車畢至,來往官商所共游者也。”
烽火歲月里“坪石先生”
和不少城市一樣,如今的坪石也是由火車“拉”來的小鎮。1935年,沿著武江河畔而行的粵漢鐵路建成通車,鐵軌從大山密林中鉆出來的第一站便是坪石。
火車的到來改變了坪石的面貌。火車站成了小鎮的新中心,政治、經濟、商業也隨之向南轉移到火車站所造的水牛灣,取代了3公里外的老坪石。
矗立在火車站上方的金雞嶺,也成了新坪石的名片。而在炮火硝煙的年代,金雞嶺更成為一種精神象征,見證了無數人的聚散離合。
這批外來人口里,占比最多的卻是從外地遷至此地的高校師生們。1940年冬天,中山大學、嶺南大學農學院、培正中學、培道中學等一眾嶺南學府從內陸回遷至坪石,并在這里繼續辦學。
△韶關坪石鎮國立中山大學本部沿街建筑。/圖蟲創意
這些學校進駐之后,分散在坪石鎮及其周邊的各個村落,讓坪石頓添情趣和熱鬧。其中規模最大、師生人數最多的中山大學,校本部設在坪石老街,師范學院設在武江水畔的管埠村,文學院設在清洞村,工學院設在三星坪村,法學院設在武陽司村,醫學院和研究所設在樂昌縣城,農學院設在湖南宜章的栗源鎮……
學校陸續進駐,原本的邊陲小鎮迅速成為廣東新生文化區域和華南地區的教育重鎮,各類設施應有盡有,“小廣州”的稱呼不脛而走。而和學校一同而來的,還有崇尚知識的風氣。
△國立中山大學舊址。圖蟲創意
盡管條件艱苦,但師生們的情緒并不低落,因地制宜地開展有針對性的教學和科研活動。音樂家馬思聰、黃友棣,語文教育家徐中玉,農學家丁穎,地質學家楊遵儀,地理學家吳尚時,經濟學家王亞南、梅龔彬,歷史學家朱謙之,人類學家楊成志……都曾在坪石傳道授業,在烽火中為國家輸送棟梁之材。據中大校史記載,中山大學在坪石辦學4年多,培養學子近2萬人。
湘L是湖南省郴州市的車牌。通常車牌開頭的第一個漢字是省、直轄市、自治區的簡稱,代表該車戶口所在的省級行政區,比如“湘”就是湖南的簡稱,車牌第一個字是“湘”的車是湖南的。車牌的第二位是英文字母,代表該車戶口。
這些在抗戰時期賡續華南教育薪火的先師學者,后來被尊為“坪石先生”。今年夏天,東莞展覽館舉辦了“弦歌不輟 薪火相傳——華南教育豐碑‘坪石先生’專題展”,與韶關市博物館“烽煙不絕讀書聲——粵北華南教育抗戰歷史展”共同回望烽火歲月,將這段珍貴的華南教育史完整地展現給世人。
△烽煙不絕讀書聲——粵北華南教育抗戰歷史展”烽火課堂“。/【韶關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公眾號
專題展里的一幅幅照片和一份份手稿,將人們帶回到了那段崢嶸歲月,也將18位莞籍“坪石先生”的故事從歷史中娓娓道來——

橋頭人鄧植儀是中國近代土壤學先驅,在坪石期間曾擔任中大教務主任和農學院院長,帶領師生以各種形式支援前線,完成多項農學科研任務;他的弟弟鄧盛儀是知名實業家,曾經在坪石短暫教授土木工程學,他的兩個孩子亦在坪石的中大附中就讀;生于莞城的著名思想史家、民俗學家容肇祖在坪石期間雖貧病交加,但仍筆耕不輟,出版了《三晉法家思想》《先秦法家》等專著,更冒著炮火專程前往樂昌瑤山調查瑤民風俗;同樣在莞城長大的地理學家吳壯達,在坪石期間因地制宜傳承嶺南地理,日后更專注研究中國臺灣的地理文化,寫下的短文《日月潭》成為膾炙人口的小學經典課文……
△“坪石先生”留存手稿。/【韶關發布】公眾號
更多的莞籍“坪石先生”,如文化史家陳安仁,“五四運動”親歷者、法學名家何作霖,蠶桑專家吳鵬摶等,他們在坪石任教的時間或長或短,但都為嶺南教育寫就了不凡篇章,將中華文化的文化命脈繼續傳承下去。
從“坪石先生”到“東莞先生”
不可否認的是,莞籍“坪石先生”及其后人已經視坪石為第二故鄉。
“我爸爸在坪石任教時認識了我媽媽,便有了我。”“坪石先生”專題展開幕當天,莞籍“坪石先生”吳鵬摶的女兒吳樂平來到東莞展覽館,向人們親述歷史。“我當時是在坪石出生的,你看,那張照片拍的時候我只有80多天大。”
戰火硝煙早已散去,坪石也不再默默無聞。
2019年,廣東省“三師”(規劃師、建筑師、工程師)專業志愿者委員會連同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單位,在坪石對中山大學等院校抗戰辦學歷史遺址遺跡進行系統發掘、保護和活化利用。后來,以坪石老街為中心,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坪石)正式建立。
△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坪石)定友圖書館。/【韶關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公眾號
時間往前回推到2013年,振興粵東粵西粵北地區的號角吹響,莞韶兩市正式確立對口幫扶關系。東莞和韶關兩座城市的緣分,也因這份“坪石先生”的深厚歷史文化淵源再次結緣。
△武陽司村國立中山大學法學院——東莞市統籌專項資金800萬元支持韶關市華南教育歷史坪石研學基地項目建成。/【韶關發布】公眾號
在“坪石先生”精神的感召下,2021年8月,70名支教名師赴韶關支教一年,其中就有已經臨近退休的東莞市松山湖實驗中學副校長周瓊平。
湘L是湖南省郴州市的車牌,湖南省各地區車牌代碼為湘A是長沙市、湘B是株洲市、湘C是湘潭市、湘D是衡陽市、湘E是邵陽市、湘F是岳陽市、湘G是張家界市、湘H是益陽市、湘是J常德市、湘K是婁底市、湘L是郴州市、湘M。
在韶關,周瓊平在南雄二中承擔九年級兩個班的語文教學任務。最開始,他常常發現學生上課不專心,甚至有部分學生上課睡覺,便立刻意識到按照原來在東莞的經驗來授課行不通。此后,每當發現學生上課開小差時,他總會岔開話題,用新奇的教學方式喚醒學生。
△周瓊平在南雄一中作勵志講座后,學生索要簽名。/【精彩莞韶】公眾號
在南雄二中的學生眼里,他的語文課常常引經據典,旁征博引,風趣幽默,激情朗誦……很快就成為校園里的“網紅”教師,收獲了不少“粉絲”,學生們的成績在潛移默化中迅速提高。
除此之外,周瓊平還身體力行地積極參與南雄學校的教學改革,力求貢獻自己最大的力量。以他名字命名的名師工作坊累計為南雄市開設市級公開課4節、教育教學講座67場,助推南雄市13所學校推行集體備課制度,徹底改變了這里的教育模式。
△周瓊平與學生在一起。/【精彩莞韶】公眾號
“先生”一詞本就具有老師的意義。和80年前的“坪石先生”們一樣,周瓊平身體力行地改變這里的教育模式,助力韶關的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成為新時代的“東莞先生”。
而延續“坪石先生”精神的“東莞先生”,又何止周瓊平一位。據統計,第三輪對口幫扶中,東莞派出產業共建、脫貧攻堅、駐村第一書記助理等駐韶幫扶干部700多名。
△坪石老街上的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坪石先生群像。/【韶關發布】公眾號
不少“東莞先生”從來到韶關幫扶的第一天開始,就把這里當做是第二故鄉;很多韶關鄉村百姓,也對“東莞先生”的幫助流露感恩之情:“是東莞來的干部們用自己的汗水把我們的夢想變成了現實,感謝東莞親人們!”
寫至此時,仍有數百名“東莞先生”活躍在韶關,繼續和當地百姓一起攜手助力韶關高質量發展,續寫更多感人至深的雙城故事。我們回望80年前那一代人走過的路,沒有他們的篳路藍縷,今天嶺南大地的生命激情將不復存在。
不管時光過去多久,人們都會永遠記住坪石,記住這座小鎮在烽火中留存的歷史往事,記住在振興之路上這片土地勃勃生機的畫面。
11.韶關所需 東莞所能 《東莞日報》2021年8月12日T06-T07版
排版 | 竹 顏
校對 | 向 陽
請勾搭老藝術家 travellerstories
版權聲明:本站文章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