昶洧圖片,昶洧
兩年前我在臺灣徒步旅行,職業病驅使著我每到一個地方都處處留意那里的汽車。在臺灣道路上行駛的汽車品牌結構很簡單,基本都是日本品牌和臺灣品牌(比如納智捷),少有的幾個歐洲品牌也是“BBA”這樣的大牌兒。我注意到的一點是,臺灣沒有電動汽車,至少沒有電動汽車的4S店。不過在馬路上偶爾能看到幾輛特斯拉,但據同行的當地朋友告訴我,那都是美規車,而且充電樁不多。
我那個臺灣朋友還補充說:“臺灣不發展電動汽車是有原因的,因為臺灣島八成以上的道路都是山路,火車尚且不便,何況續航里程堪憂的電動車呢?一輛比亞迪要是來到臺灣,從臺北開到花蓮得充八次電。”
其他的要么就是生不如死,要么就是已經涼涼,像前途、奇點、昶洧等等很多品牌,現在也沒有什么消息了。蔚來汽車的創始人李斌曾表示,造車是一件很費錢的事情。看看上面說的這兩家新品牌,智己汽車和沙龍智行,哪個都不差錢。
可有人偏偏不信這個邪,認為臺灣的電動車市場存在一個很大很大的gap,于是就造了一輛電動車。要知道,臺灣“政府”對電動車是沒有補貼機制的,所以這位叫做沈瑋的大叔在臺灣造電動車應該不像大陸車企們那樣以“騙補”為初衷,別看人家的車售價不菲,但出身實實在在對得起自己的售價。
Thunder Power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沈瑋
沈瑋大叔的公司制造的這款純電動車叫做“Thunder Power(直譯為‘雷霆力量’,但我覺得叫‘洪荒之力’更酷)”。這款車的原型車“Sedan”早在三年前的法蘭克福車展上就亮相了,它的外觀是由意大利汽車工作室Zagato操刀設計的,去年8月8日宣布正式在臺灣開放預購。
深度試駕體驗是您的,優點和缺點是顯而易見的,更適合女主人 他們姓名的優勢在于它可以首次記住這個品牌,與臺灣“昶洧”不同,說有必要進入大陸,但可以說沒有人能記住這個名字,因為言語沒有知道。所以好名字等于成功的1/。
說了半天,我突然意識到還沒有告訴大家這款車的品牌叫什么,它叫“昶洧”。

從小我奶奶就告訴我“不認識的字讀半邊”,于是我第一次見到它的時候就管它叫“永有”,但真不是這么讀,來來來,跟我念一遍它的正確發音——“昶洧(chǎng wěi)”。
如今很多高端電動汽車都采用雙電機,但是Thunder Power仍然倔強地使用后驅單電機配置(有點兒比亞迪“永遠不用三元鋰電池”的韻味)。預售車型分為230千瓦和320千瓦兩種動力版本,其320千瓦的高功率版可在5秒內破百,但就算是低功率本版,百公里加速也能在6秒以內。當然,兩個版本車型的最高時速也是不同的,分別是210公里/時和250公里/時。
不過,大容量電池意味著整個電池組的成本會大幅增加,Thunder Power 的預計售價是 40 萬,要做到成本控制不容易,特斯拉向松下采購電池的單節成本約為 2-3 美元,Thunder Power 的電子與電控研發由博世負責,底盤研發由 Dallara 負責,而電機部分應該會由他們自己完成,這是他們所擅長的領域。
不像蔚來寓意美好的“未來”,威馬、騰勢、拜騰等名稱在中國博大精深的漢(參數|圖片)字文化里有著鮮明的特色的——至于那個讓很多人連音都可能讀不準的昶洧(chǎng wěi)汽車,。
根據官網介紹,他們的首席技術官是 Peter Tutzer,曾任 Lotus 蓮花汽車技術總監,在此之前還領導了布加迪威龍從立項到實現量產的工程設計,首席制造官是 Franz Schulte,擁有超過 40 年的汽車制造經驗,主要專業知識領域包括沖壓、汽車組裝、質量控制和模具。
Thunder Power有信心去解決以上的疑慮,首席設計師 Mihai Panaitescu,曾服務于多家OEM工廠,工作涉及從豪華車到量產車的開發;首席技術官Peter Tutzer,擁有超過35年的汽車行業從業經驗,因參與布加迪威龍的工程設計而聞名;以及總工程師Francesco Mastrandrea,曾參與了眾多汽車研發,最知名的是法拉利的LaFerrari。
紹興工廠,是投資 45 億建設的。有意思的是,沈瑋之前推崇的是輕資產模式,而他對于自己建廠生產給出的解釋是,這樣可以更好的做品控。在這一點上,沈瑋和長城華冠董事長陸群的看法和做法很一致。
版權聲明:本站文章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