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蘭多伍爾夫,《奧蘭多》講的什么
弗吉尼亞·伍爾夫

艾德琳·弗吉尼亞·伍爾芙(Adeline Virginia Woolf,1882年-1941年),英國女作家、文學批評家和文學理論家,意識流文學代表人物,被譽為二十世紀現代主義與女性主義的先鋒。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她是倫敦文學界的核心人物,同時也是布盧姆茨伯里派(Bloomsbury Group)的成員之一,最知名的小說包括《達洛維夫人》(Mrs. Dalloway)《到燈塔去》(To the Lighthouse)等。
Monk's house
當你把自己的生活與一個花園聯系在一起,你生活的一部分就會體現在它身上。它反映了你的生活,你喜歡什么,還有你的性格,這座房子一直以來就是她精神生活的寄托。伍爾夫斯在Rodmell度過了她人生中的很長一段時間,自從在倫敦廣場的公寓在空難中遭到破壞后,《奧蘭多》講的什么,她的生活基本上都是在這里度過的。鄉村生活似乎把弗吉尼亞從倫敦的喧囂中拯救出來,在這所花園的小木屋里,她創作了許多小說,像《雅各布的房間》(1922年),《達賴耶太太》(1925年),燈塔(1927年),《奧蘭多》(1928年),《波浪》(1931年),《十九世紀》(1937年)和《使徒行傳》(1941年),她于1941年7月發表的最后一部小說《繼續行事》,其中就引用了Rodmell及其村民的傳統和價值觀。
當你把自己的生活與一個花園聯系在一起,你生活的一部分就會體現在它身上。它反映了你的生活,你喜歡什么,還有你的性格,這座房子一直以來就是她精神生活的寄托。伍爾夫斯在Rodmell度過了她人生中的很長一段時間,自從在倫敦廣場的公寓在空難中遭到破壞后,她的生活基本上都是在這里度過的。鄉村生活似乎把弗吉尼亞從倫敦的喧囂中拯救出來,在這所花園的小木屋里,她創作了許多小說,像《雅各布的房間》(1922年),《達賴耶太太》(1925年),燈塔(1927年),《奧蘭多》(1928年),《波浪》(1931年),《十九世紀》(1937年)和《使徒行傳》(1941年),她于1941年7月發表的最后一部小說《繼續行事》,其中就引用了Rodmell及其村民的傳統和價值觀。
伍爾夫作品《奧蘭多》是以同性戀友人薇塔為原型塑造了一個通過變性成為女性的奧蘭多。薇塔出身名門,優雅高貴同時又大膽隨意,伍爾夫在初見她時薇塔身上別具一格的性格讓她有了不一樣的情愫。所以她創造了一個鮮活的人物形象,。
像其他著名作家一樣,伍爾夫在一個木制的“寫作小屋”中寫道,“在一個沒有受到任何干擾的圣所里,她所有創意思想都被果園圍繞著”。她保留了一本日記,基本上沒有不提到花園的,她是一個充滿激情的園藝師,她的丈夫倫納德也是一個,她的丈夫倫納德才是其創作背后的真正動力,但伍爾夫在園藝工作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這個在蒙克之家花園里發生的故事,也是她在花園里的寫作生活,是令人著迷的,它的創作開始于1919年,其創作說明了花園提供的滿足感,愛、挑戰以及偶爾產生的摩擦等。維多利亞·格林寧寧(Victoria Glendinning)說:“花園有時是婚姻中的第三者”,它會帶走她們相處的一部分時間。
可以說,《奧蘭多》體現了伍爾夫在小說創作上的超前意識,其創作理念在幾十年后蓬勃發展的后現代主義小說中得到了進一步發展。比如,《奧蘭多》在文類上模糊了小說和傳記之間的界限,在傳記寫作中融入伍爾夫一貫的實驗手法,為傳記寫作帶來了變革。
對于伍爾夫來說,花園的寧靜有助于安撫她在記錄病情和抑郁癥狀況方面的心情,這也是她靈感的來源。她早晨去到她的寫作小屋是她創作中很常規但卻很重要的部分。她在給朋友的一封信中寫道:“我睡著了,卻還看著花園”,她的家幾乎是綠色的,綠色的客廳是她最喜歡的。
無論如何,蒙克之家顯然有一種夢幻般的氣氛,伍爾夫在她的日記中寫到:

“我在這里寫下了最深刻最有意義的東西 - 那是靈魂與靈魂的對話 - 我會讓它溜走 - 為什么?因為可以在新的池塘喂養金魚,拈花惹草......還有幸福。“
薇塔和奧蘭多一樣是一名詩人,出生于英國貴族家庭,和奧蘭多一樣喜歡異裝,并具有雙性傾向。 另一種說法則是說,奧蘭多的原型是伍爾夫本人。 雖然奧蘭多選用了諸多薇塔的外在形象和特征。但實際上在創作《奧蘭多》時,伍爾夫要把自己的思想填充。
現在這座美麗的莊園,已被作為英格蘭的一個歷史博物館保存。
版權聲明:本站文章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