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代勞斯萊斯,八十年代的勞斯萊斯
[愛卡汽車 汽車文化 原創]
車展向來是汽車發展的風向標,在剛剛結束的北京車展也不例外。車展上眾多新車型紛紛亮相,異彩紛呈。不知各位卡友是否注意到,除了新能源汽車,絕大多數常規動力新車型的前格柵被設計得越來越大,即便是曾經不具備“大嘴”潛質的品牌,如馬自達、大眾、寶馬等在新車型和概念車上,都展現出前格柵越做越大的趨勢。掐指一算,這種“大嘴”風潮已經吹了近二十年,近幾年更是愈演愈烈,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汽車“大嘴”的來龍去脈。
細心的觀眾不難發現,近幾年車展上的新車,“大嘴”造型越來越多,涵蓋了絕大多數自主和合資品牌,即便照理說不需要前散熱格柵的一部分純電動汽車,也設計成大嘴前臉,前臉造型“含蓄”的車型反而成了少數。
追根溯源,最初的汽車發動機被安置在車輛后部,并且為風冷,因此那時的汽車還沒有“前格柵”這個部件。
1885年,卡爾·奔馳推出了一款采用管狀底盤的三輪車Replica,這款車以自行車為原型,將后輪變成兩個,兩個后輪中間加上其自己設計的四沖程發動機,它便是世界上第一輛內燃機動力汽車。
1894年奔馳VELO是奔馳推出的第一輛4輪汽車,也是世界上首款量產汽車。它的發動機依然安排在后輪上,車廂前部只有一塊擋板。
世界上第一輛發動機前置、后輪驅動的汽車,據考證是1899年法國的潘哈德Type A1,由于發動機在車的最前方,是汽車的迎風面,因此對發動機的散熱更有利,但那時的汽車設計還沒有完全脫離馬車的思維,再加上動力弱,因此發動機散熱格柵還未成型。
1901年,梅賽德斯汽車公司推出了35HP,它搭載了一臺5.9L直列4缸發動機,最大功率35馬力。由于排量和動力都有所提升,因此它采用了蜂窩式散熱器,是第一輛完全脫離了馬車設計,可以說是現代汽車外形特征的車輛。車頭兩只大燈中間是發動機的散熱格柵,從此之后,散熱格柵成了汽車前臉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此以后,汽車的前格柵便成了幾乎所有汽車的共有特征(中置、后置發動機車型除外),它和前大燈、前護杠、前霧燈等成為汽車前臉的組成部分,除了滿足功能的需求外,也成為汽車造型設計的重中之重。
二十世紀50年代以前,由于汽車發動機的體積比較大,多為縱置直列形式,因此前格柵的面積都比較大。加上車速較慢,因此大格柵對汽車性能的影響微乎其微。例如這輛1938年雪鐵龍Traction_Avant 11B Cabrio。
各個品牌也都不約而同將前格柵作為自己品牌的獨特視覺符號,并在此之上大做文章,八十年代的勞斯萊斯,最知名的便是勞斯萊斯汽車,它從帕特農神廟門頭石柱的造型上汲取靈感,造就了勞斯萊斯車上幾十年不變的氣勢非凡的前格柵。
即便是輛電動車,勞斯萊斯概念車103EX Vision Next 100 Concept的車頭也保留了帕特農神廟格柵和歡慶女神的立標,格柵儼然成了勞斯萊斯最具代表性的品牌符號。
梅賽德斯-奔馳770 Grand Mercedes Cabriolet
梅賽德斯-奔馳是另一個堅持“大嘴”造型上百年的品牌,自從上世紀初奔馳將產品定位于豪華車以后,巨大的前格柵不但是功能的需要,也是豪華車氣勢的體現。時至今日,最新奔馳S級依舊保持著巨大的盾形格柵的傳統。
汽車大嘴的起源
受到戰斗機的啟發,二戰后汽車設計越來越重視空氣動力學,開始出現“尖頭”的汽車。再加上發動機小型化、低重心化,使得汽車的發動機艙變得越來越低矮,前臉也變得越來越圓潤,車燈和前格柵的面積都越來越小,越來越多的汽車將發動機水箱散熱器向下方安置,散熱進風口也由防撞杠上的開口所取代。
一共有7代。第7代國內報價618.00~780.00萬第一代是1925-1931生產,一共生產3500多輛第二代 1929–1936,一共生產不到1700三代 1936–1939四代 1950-1956,有18種細分型號。五代 1959-1968六代 1968-
1956年雪鐵龍推出的DS,雖然使用了前置發動機的形式,但車頭部分的造型依然設計的十分低矮,如火箭飛船一般的車頭造型不但風阻系數低,造型也相當科幻,前散熱格柵更是被設計成一道細長的開口。
薩博汽車在1947年推出的UrSaab可以說是最早將空氣動力學運用在汽車上的車型,這也是得益于薩博在飛機制造領域的技術積淀,受造型限制,它的前格柵只有細細的三條。
現代“大嘴”的始作俑者應該是奧迪,在2005年推出的第三代A6上,奧迪的設計師將上下格柵合二為一,在當時車壇引起了轟動,反應也是褒貶不一,但歷史證明,奧迪的這一步棋走對了。
勞斯萊斯有四款,分別是:勞斯萊斯-曜影;勞斯萊斯-魅影;勞斯萊斯-幻影;勞斯萊斯-古思特。1、勞斯萊斯姚穎是幻影的敞篷車型。作為一款軟頂敞篷車,敞篷部分采用特殊帆布,后擋風玻璃壓板采用真皮。不像超跑那么刺耳,姚明的影子足夠。
2005年,奧迪A6進行了升級換代,除了造型更加硬朗之外,最引人關注的的是將前臉上下格柵合二為一,從而造就了一張四邊形“大嘴”。雖然這種設計在當時還不被大多數人接受,但久而久之,A6的這張“大嘴”顯示出的商務用車的氣質,讓A6L的銷量節節攀升。
2019年,在最新款奧迪A6上,四邊形大嘴已進化成更寬大夸張的六邊形,并且這一造型風格已普及到奧迪品牌全系車型上,連電動車e-tron也不例外。
雷克薩斯是另一個將“紡錘形大嘴”普及到全系車型的汽車品牌。2011年,雷克薩斯推出了一款概念車LF-Gh Concept,從此紡錘形大嘴便在雷克薩斯車型中逐漸普及并不斷進化。
2019年成都車展上,全新寶馬4系的一張“大嘴”讓所有人驚愕不已,寶馬幾十年來克制使用“雙腎”造型的前格柵一直被認為是無法設計成“大嘴”的。但市場的需求也讓寶馬的設計師不得不絞盡腦汁,在不放棄原有“雙腎”造型的前提下,盡量將格柵面積做大,以獲得更有氣勢的視覺感受。
二戰后,寶馬主要生產經濟型小型車,“雙腎”格柵造型雖被保留,但尺寸明顯變小,再加上寶馬車造型比較低矮,車頭的迎風面積比較小,配合細長的前大燈,這種造型的格柵還是很協調的。
勞斯萊斯Silver seraph1999-2003 勞斯萊斯新一代Corniche2003-2012 勞斯萊斯Phantom2005-至今 勞斯萊斯100EX2007-至今 勞斯萊斯Ghost2010款勞斯萊斯200EX古斯特2012-至今 勞斯萊斯Phantom SeriesⅡ2013-至今 勞斯萊斯魅影 Wraith 。
即便是寶馬的旗艦車型7系,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也保持著克制的“小嘴”造型,氣勢上自然輸給了當時的奔馳S級,但7系以精致、優雅的風格也在豪華行政級轎車上取得了成功。
勞斯萊斯魅影是在第83屆日內瓦車展上正式發布了全新魅影(Wraith)車型。魅影(Wraith)就是古斯特轎跑版車型,預計秋季海外率先上市,售價215000英鎊起(折合人民幣約203萬元)。勞斯萊斯曾于1938-1939年生產制造過魅影(Wraith)。
寶馬開始走上“雙腎”變大趨勢的標志是大型SUV X7,此后全新7系也將前格柵加大,而到了4系,則將“雙腎”格柵完全貫通到前保杠底部,可以想見不久的將來,寶馬會將這一造型普及到旗下所有車型。如果你接受不了寶馬的這種“簡單粗暴”的大嘴,那就盡早出手買吧。
“大嘴”的流行讓各個品牌設計師挖空心思,在自家新車型前臉上動刀,格柵被設計得越來越大,四邊形、六邊形、八邊形,無所不用其極。早早“占坑”的品牌還好說,像現代汽車這種“后知后覺”的品牌,留給設計師的空間已經不多了:既要避免和其他品牌雷同,又要個性好看,這也許真的是設計師的噩夢了。
從第九代索納塔中期改款以及菲斯塔上,現代汽車就開始推出這種上窄下寬的不規則八邊形格柵。并且在第十代索納塔、全新途勝和本屆北京車展上上市銷售的中大型SUV帕里斯帝上,將這種造型進行了強化。雖然這種造型十分有個性,但的確需要大眾審美的逐步適應。
精彩內容回顧:
復古+科技怎么玩? 歐拉好貓設計解析
用數字服務設計 榮威 i6 MAX設計解析
宏光MINI EV設計解析 滿滿日系風嗲爆了
汽車大嘴的進化
版權聲明:本站文章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