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5新能源電動車,寶馬5系新能源汽車
上汽奧迪成立后,推出了A7L和Q6兩款燃油車,以及電動車Q5 e-tron。對于奧迪品牌,我非常熟悉,從奧迪100開始,幾乎每款車型,都進行過體驗,有些車型還長時間使用過。當我得知它推出電動車,第一反應是挺新鮮,隨后又有些疑問,能否保持昔日的那種魅力?經過一番體驗,不僅疑問打消,還讓我更加堅信:實力難以模仿。
這輛奧迪Q5 e-tron讓我首先想起,10多年前首次國產的奧迪Q5,當時售價接近40萬起步,與今天的價碼很相似。其中有段時間真是一車難求,要等上好久才能提車。雖然不便宜,可一分錢一分貨,它的品質與操控,是10多年后的某些新車也比不上的。
奧迪Q5 e-tron是2022年上半年推出的,共有9款車型,指導價37.65-47.95萬元,比燃油動力的Q5L略微低一些,后者是39.68-48.88萬元。該車的名字,看上去有些啰嗦,但讀起來還算說得過去:Q5易創,或者奧迪Q5易創。
首先看看外觀:
它的前臉與奧迪Q5L有些近似,區別主要是前照燈的造型和進氣格柵。電動車無需大面積的散熱器,進氣格柵失去作用,有些電動車將其徹底取消,把車頭做成一體式,有些雖然保留,但也僅僅是形式上的保留。該車屬于后者,大概是為了體現家族風格,中網輪廓未變,進氣格柵變為裝飾。中網下部的進氣口,與兩側的裝飾,型面多變,頗具動感,我認為比奧迪Q5L更精彩(下圖左上角)。
另一個精彩是前照燈的造型,一方面是燈罩本身顯得很靈動,富于變化;另一方面是燈與中網外圍的深色圍框聯為一體,看上去特別和諧,很有設計感。再有,奧迪車燈素來很出名,這款電動車也不例外。它的前燈分成上下兩部分,上半部分的頂端是LED日行燈,呈一字型,其下是可變部分,有4種造型,駕駛者可以任意選擇。
車身部分的型面設計,主要有2個亮點,第一是是前后車門下部的型面變化,第二是加油口上方、C柱前后的腰線。這兩處設計其實起到了遙相呼應的作用,并為車身增添了動感。車身數據是:長、寬、高分別為4876×1860×1675毫米,軸距2965毫米,整備質量2325-2410千克,定位于中大型SUV,這一點與奧迪Q5L不同,后者定位中型SUV。
車輪分為20英寸和21英寸兩款,前者配備235/50R20和265/45R20輪胎,后者配備235/45R21和265/40R21輪胎。之所以各有2個型號,是因為前、后胎的胎寬與扁平比不一樣。拍攝車的裝車胎是固特異的御乘3代,這是一款為豪華轎車設計的輪胎,側重點在于舒適性與濕地制動性能。
底盤方面,前懸架是麥弗遜式,后懸架是五連桿式,整個底盤進行了全覆蓋,看上去就是個“大平板”。這種設計,此前在其它四五十萬以上的奧迪車中也見過,目的是為了提高操控性。我至今清楚地記得,9年前我們車訊網的拆車坊拆解奧迪A4L時,對于底部護板的細致與考究,感到十分驚訝,并從此意識到,汽車的真功夫絕不是顏值、車機與配置,這些只是表面功夫而已,真正具有技術含量的、真正具有價值的,是內在。
接下來看看內飾:
它的造型與我印象中的奧迪,完全不同。在我看來,昔日奧迪車系的內飾,大都呈現出一種機械感。當然,我所說的機械感并非蒸汽機車的那種風格,而是在精致、考究、豪華的氛圍里,顯露出一些機械元素。而這輛車所呈現出來的,是一種科技感,并夾雜著些許未來感。
事實上,這幾年出現的電動車,幾乎都在追求這種感覺。有些還做的特別前衛,似乎要把科幻小說里的描寫,直接變成現實。以至于忘記“一口吃不成胖子”這句古訓。幾乎可以肯定的是,未來的個人交通工具,肯定不是眼下所能見到的任何一款車,首先一定會采用復合材料,其次是能源也一定會采用真正的“新能源”,而不是目前的電池。也就是說,咱們現在正處于摸索階段,或者說是轉型階段。燃油車逐漸向“新能源”的轉變,絕不是一代人所能完成的,不可能一揮而就。步子邁得太大,不見得一定就是好事兒,所以,我更欣賞這款車的設計:在傳承與前衛之間,保持適度,取得某種程度的平衡。
對于這種品牌、這個級別的車來說,已經無需擔憂內飾材質——根本用不著考慮是不是皮質包裹,有沒有精致縫線,它早已超越了這個層面。它所注重的,是材質的品質,比如環保是不是達到了更高要求。
內飾顏色的基調,分為灰色、棕色以及兩種不同程度的黑色,并輔以紅、灰、銀等配色。我試駕的這輛車,前端頂部是淺色木紋飾板,下方是帶有金屬光澤的銀色飾板,深淺雙色搭配,很有檔次感。
方向盤是雙橫條的四輻,標配上下+前后可調及加熱,多功能按鍵均為觸摸式。我本人對觸摸操作一向敬而遠之,認為它不如實體鍵易于操作,好在這幾個觸摸鍵的操作,比我之前的接觸強一些。
10.25英寸全液晶儀表,以及抬頭顯示,也都是標配。液晶屏的清晰度很高,功能操作的邏輯設定也很合理,用不著摸索,一下子就能上手。
除了上圖所示的傳統界面,還有科技感更強的不同界面,以及全屏導航界面。
車尾造型保持了奧迪品牌一貫的圓潤飽滿設計,尾燈采用了奧迪家族貫穿式設計,后保險杠的裝飾護板上 “e-tron”的標識出現,顯出了其電動車應有的新能源身份和科技氛圍。科技與豪華的奧迪基因 作為崇尚科技豪華的奧迪,奧迪Q
中控臺朝向駕駛者,略有傾斜,分為上下兩部分,上部是中控屏,下部是空調控制面板。
11.6英寸的中控屏為鑲嵌式,位置較高,便于駕駛者觀看。功能方面,導航、實景導航、路況顯示、車聯網、語音操作,均為標準配置。
其中,導航部分除了原生導航,還包括高德、百度和騰訊。娛樂部分包括酷我音樂、喜馬拉雅、愛奇藝,等等。語音控制范圍是導航、多媒體、電話和空調。
空調控制除了語音,還有實體鍵組成的控制面板——依靠不同的操作方式,滿足不同習慣的使用者。
中間平臺的造型,顯得有些別開生面——分成3段式,前部主要是擋位操作,后部是中央扶手,中間部分下凹。
在擋位操作區域的上方,分別是啟動鍵與多媒體快捷鍵,居中位置是擋位鍵,其中前進擋分為D擋和B擋,后者能量回收處于最大值,有點兒接近單踏板模式。
中間平臺的中部,布置著12伏電源、雙Type-c接口和雙杯座。這部分的尺寸與造型,有點兒像緊湊型車,不夠大氣,也缺乏檔次感。
中間平臺的末端,是中央扶手,扶手下面的儲物盒,容積不大。
再來看看空間:
該車座椅分為仿皮、真皮和混搭3種,其中混搭由皮質+翻毛皮質組成,我認為靠上去的感覺最舒服,也最具溫馨感。配置方面,前排座椅加熱、12向電動可調+腿托調節,都是標準配置。部分車型還增加了前排座椅通風、按摩和駕駛席位置記憶。
奧迪q5純電動應該是不保值的!電動車最重要和值錢的是電池,如果需要換電池會花很大的價錢的!
前排寬度1420毫米,高1040毫米,駕駛席高低調節幅度約80毫米,椅面長500毫米,如果腿長,覺得支撐不夠給力,可以拉出一段,將椅面長度增至540毫米。
乘員數分為6座與7座兩種,我試駕的這輛車,是3排6座,第2排座椅是2個帶有扶手的獨立座,舒適性比整體座要高一些。
第2排的伸腿空間與頭部空間都很寬裕,具體尺寸是:寬1420毫米,高980毫米,椅面長480毫米,椅背角度可調,并配有座椅加熱。
第2排中間位置的地板純平,沒有凸起,面前是獨立空調、12伏電源和2個Type-c接口。
第3排后面的行李空間,還算不錯,甚至比一些同級的MPV還要更大一些。具體尺寸是,長度500毫米,寬1250毫米,高約730毫米。
地板下面,隱藏著遮擋簾及、拖鉤及隨車工具——該車無備胎。
將第3排座椅收起,行李廂的長度增加至1120毫米,最小寬度1000毫米。
將第2排座椅也折疊起來,6座款容積1825升,7座款容積1773升,最大長度約2060毫米,地板基本平整,這一點讓我感到有些意外——通常來說,第2排如果是獨立座椅,意味著該車的重點是乘坐,而不是多功能,因為獨立座往往難以折疊。這輛車既是獨立座,又能完全折疊,兼顧了乘坐與多功能,非常實用。
易車訊 今日(8月2日),上汽奧迪官方宣布Q5 e-tron正式交車,此前該車已于5月17日上市,售37.65-47.95萬元。作為上汽奧迪推出的首款純電動車型,Q5 e-tron定位于豪華中大型純電SUV,基于大眾MEB平臺打造而來,CLTC純。
最后看看駕駛:
動力分為后驅和四驅兩種,前者是40車型,后者是50車型。我試駕的是50,前、后橋各有一臺電動機,前橋為交流異步電機 最大功率80千瓦,后橋是永磁同步電機,最大功率150千瓦,總功率225千瓦,總扭矩460牛米,最高時速160公里,百公里加速6.7秒。
由三元鋰電池供電,電池容量83.4千瓦時,百公里耗電17千瓦時,電池組質保8年或16萬公里,CLTC續航520公里。如果是兩驅的40車型,雖然電池相同,但由于體重輕一些,百公里耗電15.9千瓦時,續航560公里。
駕車出發,沒走多遠我便驚喜地發現,它的駕駛感沒什么明顯變化,依舊質感十足,還是那個非常熟悉的味道。所謂質感,一是加速沉穩有力,既沒有太唐突,也沒有遲滯與猶豫;二是減振恰到好處,僅以前排感受而論,能感受到十足的韌性;三是車內氛圍足夠享受,據說它有50處聲學靜音優化,前側窗是夾層玻璃。我猜,如果找一位Q5車主,蒙住內飾開一圈,未必能猜出這車的真實身份。
上述感覺是在標準模式下所獲得,改成運動模式,仿佛換了一輛車,動力變得直接起來,方向力度略微加重,減振也變得有些硬——50車型的減振是可調的——如果單人駕駛,且駕駛技術不錯的話,那種凌厲的表現能讓人心滿意足。
換成經濟模式,動力出現間隔,能不能省電我不知道,但明顯感覺到柔弱,我不喜歡這種風格,它恐怕只適合駕駛技術欠佳者,或者是慢性子,家里著火都能坐戲園子里把戲看完的那種。您別笑,這種駕駛者路上大把大把的,且逐年遞增。
我也不喜歡運動模式,因為它只能讓駕駛者一個人爽,乘客、尤其是后排乘客恐怕會很不舒服。我的所好,是在舒適的前提下,有著充沛的動力。事實上,該車的舒適模式正是如此。名為舒適,動力、減振與方向,都很不錯,每當綠燈亮起,能以最快速度駛出,把旁車道里的車,輕松甩下幾百米。
上述3種模式如果都不能滿足您,還有自動模式與個性化模式,后者可以任意設定,把每一個選項都設定成您最滿意的狀態。
試駕中,有幾十公里的盤山路,雙向單車道,路面較窄,似乎屬于鄉道性質,正好施展它的長處——極好的操控性。20年前,奧迪A4剛剛進入我國,曾舉辦過駕駛訓練營,從早到晚,不停地加速、制動、過彎,發動機的轟鳴此起彼伏,稍微靠近就能感覺到剎車盤的炙熱,讓每一位參與者見識到什么是優異的性能。這次試駕,讓我找回當年的感覺。
下坡過程中,同樣是電動車的優勢所在。該車方向盤下面的“換擋撥片”,其實是能量回收控制鍵。每逢臨近彎道,根據車速與路況,適當改變能量回收的擋位,根本用不著踩剎車,就能以最快速度過彎,順便還能充電。
至于該車的B擋,剛才說到,有點兒接近單踏板模式,如果習慣,但用無妨。
也就是說,該車在安全方面的保障,涵蓋著多個方面。比如,當距離前車太近時,儀表盤上就會以紅色標識發出警告。
在駕駛輔助當中,自適應巡航的表現,非常值得稱贊。不僅具備包括停車、起步在內的全自動跟車,更重要的,是加速與減速非常線性,仿佛是位駕駛技術與駕駛品德雙高的人,在駕駛車輛。而不是那種常見的加速唐突、減速也唐突的自適應巡航。
新能源車充電收費標準:1、目前國內公共充電樁的電價都是由基本電價加上服務費組成的,例如基本電價是1元,服務費是每度0.8元,則總收費就是每度1.80元;2、一般集中在1.6元到1.8元之間,200公里的新能源汽車電池容。
至于車道保持的表現,也相當不錯。居中的效果很穩定,遇彎道,也能平穩過彎,走出一個漂亮的曲線。當然,現階段的駕駛輔助,并不是某些廣告里所夸張的自動駕駛,所以,手離開方向盤,不一會兒,系統便會提醒駕駛者。順便說一句,奧迪在自動駕駛方面,已經有了足夠多的技術儲備。比如去年在無錫,我曾見識到奧迪在開放道路上進行的L4自動駕駛演示。
最后的總結:
電動車推薦奧迪q5etron是正確的。上汽奧迪Audi A7L,C+級性能豪華旗艦。2021年4月18日上海車展上,奧迪e-tron家族全新成員,上汽奧迪首款豪華純電SU——Audi concept Shanghai正式亮相。該車型基于奧迪模塊化電動MEB平臺打造。
通過體驗,這輛車給我留下諸多良好印象。如果用一句話總結,那就是:它保持了奧迪本色,是輛很好開的車。
因為,我不認同今后的車,是車輪+手機的理念。我認為排在第一位的,應該是車本身,網絡方面的各種功能,屬于錦上添花,而不是根本。電動車與燃油車相比,是動力方式的改變,車的基本要素,懸架、方向、安全、舒適,并沒有、也不應該發生改變。如果連平順性都做不好,利用各種手段引導消費者把注意力集中在液晶屏、智能網聯、語音控制,實在令人遺憾。
這次體驗奧迪電動車的地點,位于浙江省安吉縣,此前我只知道安吉白茶,到了以后才發現,依山傍水,滿目蒼翠,環境十分優美。在青山秀水之間,體驗電動車,再合適不過。畢竟,電動車所代表的發展方向,是低碳、綠色、環保。
除了環境與車型十分契合,這一帶的路況,也是多種多樣。一天跑下來,既有高速路、也有市區路,更有蜿蜒曲折的盤山公路,從而使體驗內容比較全面。
您可能會問,這與試車有什么關系?
8月2日,上汽奧迪官方正式宣布,旗下豪華純電SUV——Q5 e-tron正式交付,該車早在5月17日就已經上市,此次首批交付令首批車主終于等到了自己愛車。作為一款售價37.65-47.95萬元的豪華純電動中大型SUV,Q5 e-tron也是上汽。
不同的汽車品牌,所蘊含著的一系列,往往有很大差異。比如,我在工作中,經常到各個4S店,豪華品牌與普通品牌的店內氛圍,以及客人所享受到的服務,完全不同,差不多相當于五星級酒店與快捷酒店的差距。當然,普通品牌里還有高低之分,有些普通品牌的4S店,連快捷酒店都不如,最多是廉價招待所的水平。
一夜可成暴發戶,三代卻難出貴族。
汽車當中的豪華品牌,也是這個道理。事實上,豪華品牌不僅是物理上的高檔,更是一種態度,一種氣質。后者幾乎無法模仿,因為那是與生俱來的,深入骨髓。
同樣花40萬塊錢,可以買奧迪Q5 e-tron,也可以買輛后起之秀。以我的觀點,我更相信具有悠久歷史傳承的豪華品牌,因為,它的實力是通過百年積累而來,難以模仿。
版權聲明:本站文章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