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和悅2010款,11款江淮和悅老款
對于瑞風,很多人習慣性把它分成兩個階段:獨立前和獨立后。

瑞風真正高光的時刻,是在獨立前。從2002年被引入,到2010年走上巔峰,不到10年的時間瑞風就完成了華麗轉身,確實可圈可點。而后,它還連續數年拿到國內MPV市場的銷量冠軍,并順勢用M3、M4、M5、M6、R3等車型完成了商用、公商務、家用MPV市場的全覆蓋。再加上后來月銷破萬的瑞風S2、瑞風S3等SUV產品的加持,結伴相行的十余年,江淮從瑞風的身上獲益匪淺。一定程度上,你可以認為是瑞風系列成就了如今的江淮。
當然,后來的故事你們也知道了,11款江淮和悅老款,因為產品層面的原因,瑞風系列在終端市場逐漸低迷,最終不得不跟江淮分道揚鑣,以謀求新的發展。至于江淮自己,“商強乘弱”局面無法改變的前提下,最終也只能選擇成立新品牌“思皓”來另辟蹊徑發力。
當然,后來的故事你們也知道了,因為產品層面的原因,瑞風系列在終端市場逐漸低迷,最終不得不跟江淮分道揚鑣,以謀求新的發展。至于江淮自己,“商強乘弱”局面無法改變的前提下,最終也只能選擇成立新品牌“思皓”來另辟蹊徑發力。
先排查電瓶是否有電,再查全車保險盒內的主保險和啟動保險,最后就是硬件可能出故障。這款江淮和悅在這個價位的自主品牌轎車里,我感覺還是不錯的。外觀比較時尚,因為江淮曾經和現代的姻親關系,生產水平和做工也是說的過去的。
那么獨立后,瑞風過得還好嗎?這個問題需要辯證地來看。
作為銷量擔當,獨立前的瑞風在江淮內部的共生關系太明顯,以至于外界總會選擇性忽視嘉悅、和悅以及江淮系列,粗暴地將瑞風和江淮劃等號。但無論對瑞風還是江淮來說,這種畸形的認知本身就不健康,瑞風再受歡迎也難以沖破品牌端的桎梏,況且一旦市場表現低于預期,那么便會引發猝不及防的蝴蝶效應。事實也的確如此,當瑞風系列開始呈現整體衰落跡象后,江淮直接陷入了窘境。就這個維度而言,獨立前的瑞風顯然并不那么快樂。
而獨立后,瑞風的身份雖然是細分市場的后來者,但憑借過往的口碑和市場基礎,火速上位并不是什么難事。所以你可以看到,當2020年瑞風以全新的姿態進入市場后,外界即刻給予了足夠的反應和回饋。可惜的是,這份意料之內的驚喜并沒有持續太久,江淮和瑞風期待的橋段也沒能如愿上演。故事的后來,瑞風還是變成了曾經的自己。

問題出在哪里?有一派觀點認為,根源在于“后勤力量”。當上汽大通、長安歐尚、東風風行在不斷憋大招時,江淮仍舊以佛系的姿態躺平,21世紀初的生產線制造工藝不僅難以滿足江淮自己的胃口,也填不滿瑞風的需求,這就導致獨立前和獨立后瑞風其實沒有太大改變,區別只是換了一個門面招牌。
企業回卡宴新款報價大約在89.50-190.80萬,具體可以咨詢一下正規4s店,保時捷(北京)汽車服務有限公司約4000平米的面積、擁有寬敞的展示大廳、售后服務區域以及保時捷周邊產品展示區域,能讓您在寬松的環境中享受更加舒適的購車體驗。
還有一派觀點認為“皮卡解禁”的影響很大。不過這頂多只能作為輔助因素,畢竟“皮卡解禁”并沒有在國內全面鋪開,況且諸如別克GL8、傳祺M8等代表產品也并未在“皮卡解禁”的沖擊下出現銷量下滑,所以這種觀點很難站得住腳。如果非要深究,我相信更多人愿意把元兇歸罪于豐田賽那之類的“黑馬”,看看別克GL8銷量被分流的事實就知道了。當然,這已經是后話了。
有趣的一點是,當2016年江淮用新瑞風M4來替代老瑞風車型時,市場不但沒有給到積極回應,還出人意料地反向追購老款。背后的原因在于,無論設計還是做工,新瑞風M4都沒有達到老款的標準,而且還存在一層莫名其妙的“提價”。最終,江淮沒能如愿向上突圍。巧的是,也是在2016年前后,江淮的發展開始變得不盡如人意。站在當下回望,也許那時候市場已經提前預告了瑞風的結局。
瑞風M3相信已經沒有討論的必要,剩下的瑞風L6 MAX則是雷聲大雨點小。作為新標識的首款車型,瑞風L6 MAX走的是高端路線,不過頂配超20萬的價格多少超過了瑞風的支撐極限。在產品力無法出圈的前提下,瑞風L6 MAX的結果很容易就能猜到。所以,月均不超過50臺的銷量并不叫人意外。

有一說一,瑞風如今的頹勢是綜合相加的結果,對瑞風自己來說,獨立后它的運營思維并未挑出國產品牌的怪圈,甚至是在用商用車的思維來復制乘用車,這就很容易導致品牌低處下不來、高處上不去。當競品們在一味向上突圍的時候,瑞風并沒有拿得出手的王牌。而在下沉市場,工具車屬性優先的前提下瑞風也輸給了自己的品牌影響力。這個領域里,隔壁的五菱更懂得拿捏用戶的需求。
江湖車評:
江淮和悅發動機是非常好的:1、江淮和悅是三菱4G15S1.5L發動機和HFC4GB2.3C1.5L發動機;2、江淮和悅三廂轎車的標準、舒適兩款車型搭載了三菱4G15S1.5L發動機,而豪華和超豪華兩款車型則使用江淮自主研發的HFC4GB2.3C1.5L。
在現實的圍剿下,作為新人的瑞風似乎顯得有點積重難返,江淮多年的品牌底蘊看起來沒能給瑞風帶來足夠的發展紅利。那么有沒有一種可能,瑞風有重新彎道超車的機會?此前大眾和江淮的聯姻,讓不少人看到了希望,可細看當下的思皓,你就會發現大眾光環的加持本質上于事無補。所以不久前江淮公布今年Q1虧損達到3億時,很多人都已經有了心理準備。當“左擁大眾,右抱蔚來”的江淮尚且過得艱難時,瑞風的心里必定五味雜陳。也許,當初繼續維持“寄生”關系才是更好的選擇吧。
版權聲明:本站文章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